宋朝士子如何為科舉作準備?

筆者今天在香港大學的虛擬本科資訊日聽了一個中文系的講座,是關於宋朝士子如何為科舉作準備的。我認為頗有趣,因此想在這裡分享一下。

講座總共介紹了宋朝士子為科舉作出的三種「備戰」方法:
  1. 進入太學或國子監學習;
  2. 拜在好博士門下;
  3. 熟讀時文。

首先說說為甚麼宋朝士子全都那麼想中狀元。中了狀元,名動天下不說,仕途康坦、拔擢神速不說,單單是中舉那一天的榮耀,就已經足夠他們為此苦讀數十載。史書記載,在科舉公布結果那一天,殿門口外必定擠滿了人(包括眾多公卿!),只為一睹新科狀元的風采。史書還說,那一天,哪怕是收服了幽薊,大捷的大將回到京城,亦不能與新科狀元的榮耀相比。因此宋朝士子們最大的夢想就是中狀元。

然後來說說這三種方法。先說第一種方法「進入太學或國子監學習」。那麼你也許會問,宋朝士子為甚麼特別指明要「進太學或國子監」學習呢?自己自修或者跟私學學習不行嗎?這樣也不是不行,不過在官學學習的學生參加科舉時,是會獲得特別待遇的。打個比方,自修或私學出身的學生參加科舉,朝廷只會在十個人中選一個人。但官學出身的學生參加科舉,朝廷就會在十個人中選五個人。所以為了比較容易中舉,士子們擠爆頭也要進官學學習。這是他們的第一種「備戰」方法。

第二種,「拜在好博士門下」。很簡單,有好老師的話自然會比較容易有好成績,這道理到今天仍然適用。但它能有多大的威力呢?講座中介紹了一個人,胡瑗。胡瑗是宋朝的超級名師,可以理解為我們今天的補習天王。史書記載,在胡瑗入駐太學作易經博士前,眾多太學生中,多數太學生平常都逃課去吃喝玩樂(科舉通常數年一屆),只有在臨近科舉時才會發奮讀書。而常年在太學內聽博士講課的,不過十數人耳。但胡瑗來了之後,哇!人多得擠滿了課室,後來的人只能站在外面,或者「下次請早」。但每次胡瑗來講易經的時候,課室內外都會被堵得水泄不通。為甚麼大家這麼喜歡胡博士?我們再來看看史料。史書記載,每次科舉,「胡門」都至少會有三四十人中舉,其中不乏榜眼和探花。多麼厲害!這情況適用於其他宋朝的「補習天王」身上,胡瑗只是其中一個。這是他們的第二種方法。

最後是第三種,「熟讀時文」。「時文」是甚麼呢?時文是一本本小書,一本本印滿「高分應試文章」的小書。它裡面會有之前的科舉中狀元、榜眼、探花和其他高分的應試作文,相當於今天的「雞精書」或「精讀」。那為甚麼要編為「小書」呢?因為它夠小,便可以讓他們放在袖中,方便攜帶,亦方便他們隨時研讀。更甚者,亦方便有需要的考生帶進試場作弊。哈哈!古人讀書也是很功利的,大家都是人,一樣的人。

了解了這些,他們好像形象鮮活了一點,不再那麼遙遠陌生。不有趣嗎?這正是研究歷史的樂趣。不過無論如何,希望大家真的是用心去讀書,不是為了考試而讀。任何時代的人亦如是。

留言

此網誌的熱門文章

三蘇

霸王別姬